师资队伍补短板计划,是莆田学院内涵提升“路线图”中的重要环节。学校从引进高层次人才、博士人才、双师双能型教师、具有行业企业实践经历教师、聘用行业企业人才等入手“纳才”,注重加强台湾地区博士人才的引进,实施的“百万聘博”工程引来了各路贤才。仅2017年5月至今,新引进(聘用)到岗博士119人,博士学位教师数由原来不足百人增加到208人。
在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上,莆田学院也是不遗余力。学校鼓励、支持教师专职或兼职到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鼓励教师考取国家认可的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专业、行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选聘业界精英采取协同教学模式或全程独立授课模式参与教学工作。这批行业英才也纷纷把自己的看家本领带进莆田学院的课堂,给学生以别样的课堂体验和实战宝典。
在学校实施的内涵提升“路线图”上,莆田学院按照地方产业对人才需求设置专业,重点发展工学、医学、管理学类的新兴交叉专业,推动工医结合、医管结合和工管结合,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方向等。加快新兴工科专业建设与传统工科专业升级改造,与莆田市政府部门、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共同建设新工科产业学院,已获批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软件工程等新专业。
莆田学院内涵提升“路线图”不仅仅限于此。学校还加快建设新校区,按照2万名学生规模开展项目工作,总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总占地2970亩,总投资33.6亿元。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每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拓展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功能,对已立项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每个项目划拨专项建设经费,已建成49个。“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整合一切资源为培养人才服务。”莆田学院副校长李文芳说。
莆田学院音乐学院则把莆田当地民间音乐引进课堂。2016年,梆鼓咚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音乐学院便将梆鼓咚引入高校课堂,而且陆续增添文十番、十番、莆仙戏曲等其他莆仙传统音乐的传授。去年9月,与福建省莆仙戏剧院、莆田市艺校共同组建“莆仙戏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特色班”,并纳入音乐学专业及音乐表演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自民间音乐进课堂以来,音乐学院在表演实践方面已获国家级别奖项2项,省级别奖项5项。
工艺美术学院选择为莆田市培养“新生代工艺美术师”,对接莆田市“十三五”规划的千亿支柱产业。该学院以“1+2+1”培养模式构建全新的教学计划,即1年基础教育、2年双导师教学、1年实践锻炼,“大灶、中灶与小灶”多种培养手段并举,以“现代学徒制”模式优选拔尖人才。由此,福建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木雕技艺与文化研究中心”成功落户莆田学院;学校师生与企业合作研发的“圆明园四十四美景”大型挂屏参加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获得金奖;2014年以来学生作品共获得国家级别学科竞赛奖项225个、省级奖项306个。
莆田学院在转型示范校建设上注重抓特色。学校紧密对接莆田市支柱特色产业,于2016年11月组建了医疗健康、工艺美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电子商务、食品与化工等6个产业学院,建立医疗健康等6个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应用型实践,为学生成才铺路。去年莆田市政府部门牵头成立莆田学院政校企合作协调领导小组,建立了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产教融合长效机制,莆田学院立足地方特色培养人才的路也因此越走越宽。
与这个“校中厂”对应的是,学院在企业内设立的“厂中校”。2017年,学院采用“2+1+1”人才培养模式,在福建省闽中有机食品有限公司设立“闽中食品班”,即在企业建成规范的教室和设备,将学校的教学管理体系引入企业,规范学生实习期间的企业授课质量。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吴锦程说,“我们与莆田食品龙头企业合作,既办‘校中厂’,也设‘厂中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为学生、学院、企业三方搭起了共赢的立交桥。”
莆田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与企业联合创办了跨专业的“华佳彩产业班”和“福联产业班”,采取“3+1”“2+1+1”等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建实施专业核心方向课程和岗位能力课程,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立课程体系、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分享师资和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现已联合培养了600多名新兴产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大部分学生已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
和创办产业班异曲同工的是,莆田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通过学科竞赛锤炼学生的真实本领。去年,信息工程学院2015级学生陈少杰、杨进业首次参加全国大学生通信网络部署与优化设计大赛就获得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该学院注重将技能竞赛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全员参与的学科竞赛体系,开设12门学科竞赛课程,组建11个学科竞赛教师指导团队,实现组队训练常态化。学院共有400多人次在省级以上各类学科赛事中获奖,在中国机器人大赛、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等国家级别竞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分别有4项、14项、25项。